IT解决方案

AI 狂飙这一年,身在不同行业的普通人,工作和生活是否因此发生了一些变化。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WAIC 2024 即将开启,APPSO 将亲临现场,为大家呈现大模型、AI 应用、AI 硬件、智能机器人等前沿技术与产品的最新成果,敬请期待。
 
在今年这场最为热闹的 AI 盛会来临之时,我们不妨探讨一下,在 AI 狂飙的这一年里,被众多“一夜颠覆世界”的 AI 产品不断刷屏后,身处不同行业的普通大众,其工作和生活究竟有无发生变化。
 
2024 年刚刚过半,我们已然历经了数次由 AIGC 引发的技术革新,从 Sora 到 GPT-4o,GPT-4 也在不断被超越,大模型的推理成本呈指数级下降。然而,为何 AI 落地应用并未如去年行业所预测的那样迎来爆发,亦未出现一个所谓的“杀手级应用”?
 
创新工场在近期的一次演讲中提到一组数据:美国 70%-80%的白领工作者和知识工作者已在日常工作中使用各类 AI 工具,AI 产品在美国 3 亿人口中拥有大几千万的日活,已完成 AI 应用普及的第一阶段。
 
但在中国,即便在一线城市,从我所接触和观察到的人群(其中科技爱好者比例较高)来看,将 AI 与工作流深度融合的比例要低得多,AI 玩家目前仍为少数。
 
在上周的钉钉 AI 生态大会上,硅星人创始人骆轶航、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猎豹移动董事长兼 CEO 傅盛、智谱 AI COO 张帆以及钉钉副总裁王铭金进行了一场对话。对于大模型应用是走 To B 还是 To C 的路线,国内 AI 行业的这些主流玩家尚未达成共识。
 
不过,从国内几家主流大模型公司的产品方向,能够发现一些共性,与美国类似,大多瞄准了知识工作者这一群体,设法将 AI 应用嵌入到这些人的工作流中,包括今年国内众多厂商推出的 AI 智能体也是基于此思路。
 
国内估值颇高的 AI 独角兽之一月之暗面,期望在 AI 生产力方面达到极致。其创始人杨植麟在 AGI Playground 2024 中指出:当下最出色的生产力产品,实际上尚未深度渗透到真正的工作流程里,而这正是 AI 所能带来的巨大新变量,或许这是我们做出此种选择的重要原因。
 
过去的几次技术革命往往始于生产力工具,然而作为生产力工具,To B 还是 To C 或许是个伪命题。前段时间与金山办公助理总裁晁云曈交流时,他表示金山内部并非以 To B 还是 To C 来划分产品。涉及办公场景,不存在真正的“个人需求”,To P (productivity)或许更为恰当。
 
AI 给普通人带来的感知落差中,有一个易被忽略的事实,即包括 OpenAI 在内的明星公司发布的 Demo 越来越多,最为惊艳的 Sora 和 GPT-4o 语音模式至今仍未开放,万众期待的 Apple Intelligence 同样需要等待。这些曝光度极高的明星产品,目前只能想象,无法亲身体验。

4 Comments

  1. John Doe

    Phasellus ac consequat turpis, sit amet fermentum nulla. Donec dignissim augue nunc. Praesent bibendum erat ac lectus molestie lobortis.

  2. John Doe

    Phasellus ac consequat turpis, sit amet fermentum nulla. Donec dignissim augue nunc. Praesent bibendum erat ac lectus molestie lobortis.

  3. Rosa William

    Phasellus ac consequat turpis, sit amet fermentum nulla. Donec dignissim augue nunc. Praesent bibendum erat ac lectus molestie lobortis.

  4. Rosa William

    Phasellus ac consequat turpis, sit amet fermentum nulla. Donec dignissim augue nunc. Praesent bibendum erat ac lectus molestie lobortis.

Leave a comment